清晨薄雾尚弥漫在三桥镇三桥河水畔,老村干王启玉已经骑着电瓶车开始了巡河。河道内鱼群影子清晰可见,如同银针穿梭在流动的碧玉之中。他目光温存地抚过河面:“以前?三桥河里鱼虾绝迹,气味熏得人头疼……现在,它们又回来了,水清得能照见人心啊。”三桥镇这条河的重生,正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在基层最生动的注脚。
“河长”上岗,“责任”下河,治水先治官
三桥镇的转变,始于“河长制”的全面落实,建立并完善了由镇长任总河长,镇领导班子成员任镇级河长,村两委担任村级河长的镇、村两级河长组织体系。一张覆盖全镇水系的责任网就此铺开。“河长制不是挂个名、开个会,而是要用脚步丈量每一寸河岸。”总河长曹钊对此深有体会。在他的手机里,有一个“河长通”APP,每次巡河的起点、终点、发现的问题、整改的措施,都图文并茂,一目了然。“以前是‘九龙治水’,环保、农业、城建各管一段,现在我是第一责任人,所有问题都汇总到我这里,必须协调解决。”
在总河长的带动下,全镇各级河长“闻鸡起舞”,定期巡河成了工作常态。他们既是巡查员,又是监督员,更是宣传员。从排查污染源头到监督排污口整治,从劝导村民不要向河道倾倒垃圾到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,“河长”们的身影成了青溪河畔最美的一道风景。通过压实责任,三桥镇彻底扭转了过去“人人都在治水,人人又都治不好水”的困局。
“水利”攻坚,“创新”护航,治河更养河
如果说“河长制”是治水的“指挥部”,那么镇水利站就是攻坚克难的“尖刀班”。面对三桥合作复杂的污染状况,三桥镇水利站的老站长陈伟红带领团队,拿出了“绣花”功夫。“治河不能只堵不疏,更要懂得‘养’。”陈站长解释道。水利站的第一步,是“正本清源”。他们联合环保、城建等部门,对沿岸所有排污口进行拉网式排查,关停取缔了3家“散乱污”小作坊,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建成了覆盖全镇的污水处理管网,实现了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。
第二步,是“生态修复”。三桥镇摒弃了传统的水泥护坡,创新性地采用生态护砌技术。他们在河道两侧建设了由卵石、水草、灌木构成的多层次生态缓冲带。“这些水生植物不仅能美化环境,更是天然的‘净水器’,能有效吸收水中的氮磷,降解污染物。”陈站长指着随波摇曳的再力花和菖蒲,满脸自豪。此外,他们还对河道进行了科学的清淤疏浚,既保障了行洪安全,也恢复了水体的自净能力。
“两山”转化,“水景”变“钱景”,生态结硕果
三桥河清了,两岸绿了,消失多年的白鹭、野鸭又飞了回来。优美的生态环境,成了三桥镇最宝贵的“不动产”。镇里因势利导,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三桥镇还规划了沿河生态步道和自行车道,发展起了以亲水体验、田园观光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业。清澈的河水不仅带来了游客,更滋养了高品质的生态农业。在“三桥河水”浇灌下长大的有机稻米——皖粒香,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,价格翻了好几番。
傍晚时分,落日熔金,河面铺满碎金。一群孩子提着网兜在浅水处嬉闹,笑声如铃。老支书查小苟,也是三桥镇最早一批河长,驻足岸边,目光温煦地看着这幅画面:“治水护水,不就是给子孙留一幅好画布么?绿水青山常在,金山银山自然源源不断。这条河,就是咱三桥镇人画在祖国大地上的幸福线条啊。”
当三桥镇河长们的身影,依然日复一日在河畔行走,他们的步履所丈量的,早已超越了一条河道的物理长度。水波漾开的,是一幅人与自然重归于好的画卷。这里的一滴水,映照着一个朴素真理:绿水青山终不负人,只要守护的信念足够坚韧,每一片土地都能生长出独特的“金山银山”。江河奔涌,清流所向之处,皆是人民幸福绵延的国土。
(凌超群)
正好配资-炒股最好用的手机软件-正规的股票配资app有哪些-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